人人需要了解的中醫藥知識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在不少人心中卻總是帶點神秘色彩,對它有許多的好奇。今天我們也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小知識,和你一起揭開中醫藥的面紗。
中醫藥有什么特點?
簡,是因時制宜,選擇操作簡便實用的方式,如刮痧、拔罐、針灸等;
便,是因地制宜,隨地取材,如樹根、樹皮、花、草等;
廉,是因人制宜,不浪費人力和物力,成本低;
驗,是有效,中醫藥多年積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經方、驗方和治療方法,效果顯著。另外,中醫藥治未病理念在未病先防、養生保健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
中醫藥是“慢郎中”,不能治急病?
這種觀點有失偏頗。只要辨證準確,中醫藥療效非但不慢,而且效如桴鼓。如有些急性腰扭傷,中醫只需針刺1至2個穴位便能緩解疼痛。
看中醫一定是老中醫更好?
老專家當然好,但找老專家就診也有不足哦。老專家具有臨床經驗豐富、診治思路寬、易得到患者信任等優勢。但也因此,老專家門診患者更多,導致留給每一位患者的時間可能不夠充分,進而造成醫生沒有足夠時間向患者解釋用藥注意事項及日常生活飲食調理的內容。這正是年輕人的長處,同時年輕醫生思維活躍、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善于結合現代醫學,結合辨病證治辯療疾病。
什么情況下適合找中醫就診?
中醫藥在治療功能性疾病、疼痛性疾病、慢性疾病、情志性疾病、婦科疾病、兒科疾病等方面療效顯著。
選傳統中藥飲片還是現代中藥配方顆粒劑?
傳統的中醫藥可不意味著飲用方式也必須傳統。具體來看,配方顆粒既保留了原中藥飲片的性味歸經功效,又祛除了中藥飲片的農藥殘留,嚴格控制重金屬含量,具有劑量準確、高效安全、保存服用方便等優勢。但是配方顆粒忽視了合煎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傳統中藥飲片在煎煮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能改變藥液的PH值,具有增效降毒的作用。
在臨床選擇時對于工作繁忙、經常出差的患者可優先選擇中藥配方顆粒。對中藥煎煮有一定掌握、有充足的時間去煎煮中藥的患者可選擇傳統中藥飲片。
中藥煎煮有哪些注意事項?
1. 準備工作
煎煮前應充分浸泡,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同時縮短煎煮時間,避免過長時間煎煮對有效成分的耗損破壞。
2. 器具選擇
煎煮器具應選用化學性質穩定的砂鍋、不銹鋼鍋,忌用鐵鍋、鋁鍋、銅鍋,因金屬元素容易與中藥的有效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可能降低療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
3. 特殊用法
同時應注意有些中藥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沖服等特殊用法,避免煎煮方法不當使藥材浪費及影響用藥安全。
4. 煎煮次數
一般情況下,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未煎煮的中藥飲片應保存在干燥通風的環境,煎煮好的中藥湯劑應冷藏保存及時服用,忌長時間存放。
中藥什么時候吃較為合適?
飯前胃中空虛,飯前服用,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藥物都宜飯前服用;
飯后服藥,藥物與食物混合,可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宜飯后服。如清熱解毒、滋陰清熱的藥物因性涼傷胃多宜飯后服;消食藥宜飯后及時服用,以便發揮藥效。
無論飯前或飯后,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
中藥服藥需禁忌什么?
脾胃虛弱者忌食油炸粘膩、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肝陽上亢見頭暈目眩、煩躁易怒者忌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級辛熱助陽之品。
熱性病忌辛辣、油膩、煎炸類食物。
寒性病忌食生冷。
瘡瘍、皮膚病者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物及辛辣刺激食物。
中藥與西藥一般無明確的用藥禁忌,但是建議分時段服用,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
高血壓春節養生寶典
春季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促使血壓發生波動,所以高血壓患者在春季應尤其注意維持血壓穩定。心病中心為您送上春季高血壓防治小貼士。
01調暢情志
情志不穩可導致臟腑氣血失調,人體陰陽失衡,這是高血壓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中醫理論認為“怒傷肝、思傷脾”,有一些人由于精神壓力過大,情緒浮躁惱怒或憂思過慮,傷及肝脾等臟腑,出現頭痛眩暈等癥,增加高血壓的發生率。所以,春季高血壓患者最重要的是疏肝理氣、調暢情志。“以情勝情”指輕度的發怒,能抒發壓抑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有益健康,但暴怒是誘發腦溢血或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對于“怒”,關鍵在于適可而止。
02適當運動
高血壓患者可外出春游、踏青、爬山、慢跑、散步,打八段錦、太極拳。但鍛煉一定要有度、有序、有節,不能過于劇烈,也不能時間過長。以每次30至60分鐘,每周運動至少5天,微微汗出為宜。另外,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調節高血壓的重要生活方式。
03飲食適宜
高血壓患者應注意飲食習慣,保證每日攝入的食物“有粗有細,不甜不咸,三四五頓,七八分飽”,多吃富含胡蘿卜素的食物,如胡蘿卜、地瓜、南瓜等,多吃綠色的蔬菜,攝入高蛋白質飲食,包括植物蛋白如豆制品、雞蛋等,動物蛋白如魚、蝦、瘦肉等,同時還要注意少鹽多水,食鹽的日攝入量最好在2克以下。每天至少補充1500毫升水,以防缺水導致血液黏稠,引發血壓升高。還需要戒煙酒,忌暴飲暴食,以減輕肝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