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骨折康復的目的是什么?
康復的目的就是通過針對性的訓練,促進骨折后機體功能的最大恢復,預防并發癥、繼發癥的發生。對于失去功能者,通過對其已有功能的訓練能夠對已經失去功能的部分,進行代償,提高您的生活質量。使您能夠盡可能健全的重新回到社會,回到工作崗位。骨折康復的開始時間盡可能的要早。一般在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后即可開始。骨折得到復位固定后指的是石膏固定已經干了或牽引已經安裝好或已施行了內固定術后,病情穩定即可開始。
2. 為什么要進行康復訓練?
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正常功能,但骨折在冶療中常常需要校長時間的固足傷肢或傷部,這樣全使肢體因長期固定不動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內粘連或韌帶退變失去彈性,結果雖然骨折已愈合.但肢體仍不能恢復正常功能。甚至造成殘疾;為了頂防這種不良后果的發生,就要進行功能鍛煉;通過肌肉運動刺激運動器官里的感受器,使運動反射聯系能重新牢固的對立起來,肌肉活動還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促進浮腫的消散和殘余炎癥的吸收,血液循環的改善可使肌肉韌帶的狀態改善,并進一步影響它門的功能,還可增加關節腔滑液分泌,減少摩擦,而恢復期的運動可以牽伸已經攣縮的軟組織.恢復其彈性和延展性,增強肌肉力量,對抗肌肉的萎縮.并可通過有目的的訓練使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和勞動能力;所以功能煅煉很重要.并且必須在骨折復位固定后的早期開始施行:凡未固定的肢體和關節都要每天定時、定量的進行主動充分帥活動,促進新陳代咖,防止肌肉萎縮扣關節僵直。
3.進行康復訓練的原則是什么?
功能鍛煉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循序漸進地進行,運動范圍由小到大,次數從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弱到強, 活動度以您不感到疲勞,骨折部位未出現疼痛為度。活動應為恢復肢體生理功能為中心。上肢應圍繞增強手的握力進行活動,下肢應圍繞恢復負重行走能力進行訓練。但是功能鍛煉不能干擾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頸骨折不能進行上肢的外展動,內收型肱外科頸骨折不能做內收運動,尺橈骨干骨不能做前臂的旋轉,脛腓骨骨干骨折不能做下肢的內外旋運功。進入恢復朗后要準確的對有障礙的關節進行運動,不能用鄰近的關節來代替。要先恢復關節運動的范圍、幅度及關節活動的的順利度,達到關節活動時沒有阻礙,再開始恢復關節運動的質,如與理療配合,則在理療后進行功能鍛煉。
4.骨折后的康復訓練應如何進行?
骨折后的康復訓練一般可分為三期進行。
(1)康復訓練的早期,也就是在傷后l一2周內,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以利消腫和穩定骨折。康復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傷肢肌肉的等長收縮。等長收縮,就是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靜力收縮和放松,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繃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
此期的康復訓練原則上除了骨折處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它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
(2)康復訓練的中期,也就是傷后2周至骨折的臨床愈合,此期傷肢腫脹逐漸消退,疼痛減輕,骨折斷端有纖維連接,并逐漸形成骨痂,骨折處日趨穩定。此期除繼續做傷肢的肌肉收縮訓練外,可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骨折端、遠程未固定的關節的活動和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在病情允許下,應盡早起床進行全身活動。此外,可配合理療以達到消腫、化瘀并促進骨痂形成的目的。傷后5-6周,骨折有足夠的骨痂形成,可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和力量,由一個關節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僵硬。累及關節面的骨折,常遺留較顯著的關節功能障礙,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開始關節面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后再予固定。這樣,通過關節軟骨面間的互相擠壓和磨擦,可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并使其有較好的塑形,同時,可以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3)康復訓練的后期,此時骨性骨痂已形成,X在線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康復訓練主要形式是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恢復期進行康復的同時可配合理療及步態訓練等。
以上治療階段中前二期的治療更為重要,通過前階段的治療為以后的正常功能的恢復打下了基礎。
咨詢電話:0434-6975110